133-6132-8881(劉先生)
句句懇切,字字千鈞。時隔多年,再次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時刻,王建中依舊內心澎湃。“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勾勒出了經略海洋的總體框架和思想,也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。”王建中深有感觸地說,“總書記出了‘經略海洋’這個題目,我們必須要答好卷,交出一份‘海洋資源綜合開發’成績單。”
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,中集來福士立志研發和掌握更多“國之重器”,從傳統的鉆井業務不斷轉型升級,把觸角延伸到了海洋油氣、海洋漁業、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:藍鯨系列平臺助力南海油氣大開發,“長鯨一號”“耕海一號”“國鮑一號”以及“百箱計劃”多座深水智能網箱相繼投放,推動海洋漁業走向深遠海。推出自主設計的“3060系列風電安裝船”,提供平價時代的適用于各種海域的經濟型裝備,承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風電安裝船,進入國際主流市場……
“近兩年來,中集來福士的新訂單中有40%來自海上風電,這是我們‘海工自信’的體現,更是海工能力的延伸。”王建中說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,中集來福士并非只是簡單嫁接傳統海工裝備技術和經驗,而是以持續的自主創新在更多新動能領域吹響從“跟跑”轉向“并行”甚至“領跑”的號角。
“牢記總書記囑托,走自力更生、自主創新之路,保持企業戰略與國家政策同頻共振。我們也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,經略海洋大有可為,我們有信心建造更多大國重器。”對于未來發展,王建中信心滿滿。
深情厚望,殷殷囑托。多年來,中集來福士扎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、重要指示精神,聚焦經略海洋奮力突破,讓企業在海工裝備領域持續保持優勢,核心技術不斷實現新突破,引領全國海洋產業浪潮,闊步向大海洋產業延展。
依海而生,向海而興。海洋是煙臺最鮮明的特色,煙臺擁有1071公里的美麗海岸線以及全省20%以上的海域面積、30%以上的沿海區市、40%以上的海島面積,這是煙臺經略海洋的底氣所在,也是煙臺的優勢所在、潛力所在、未來所在。
城以港興,港為城用。
港口是煙臺得天獨厚的優勢,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港城融合已成為經略海洋戰略在煙臺演繹的最精彩實踐,一幅以港口為綜合資源平臺、加速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壯闊圖景,正在悄然鋪展:
10大港區中,8處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,已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港口直接通航。擁有生產性泊位244個,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10個,不同等級的泊位達到或接近國內外同類碼頭最大靠泊等級。2021年,全市港口實現貨物吞吐量4.23億噸,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65萬標箱,分別較2012年增長56.7%、97%,港口貨物吞吐量在全國沿海港口中由2012年第12位上升到第8位。煙臺港已成為全國進口鋁礬土第一大港、全國第一大對非貿易港、全國最大的化肥裝船港、沿海第三大商品車出口港。當前,煙臺港正在積極拓展臨港產業、航運服務、保稅貿易等功能,建設公、鐵、水及管線一體化集疏運體系,預計到2025年,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,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10萬標箱,打造成為立足環渤海、對接東北亞、輻射中西部的現代化物流中心。
關心海洋、認識海洋、經略海洋,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,煙臺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,躬身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。
十年來,煙臺把“生態保護”作為第一要務,把“綠色發展”作為根本前提,不斷加強海洋空間資源管控、生態保護修復,積極推進生態護海、實現海洋環境美。積極推進美麗海灣建設,建立灣長制工作體系,統籌推進陸海污染協同共治,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由88.5%提升到94.9%。每年組織開展公益增殖放流活動,累計放流半滑舌鰨、黑鯛、對蝦等水產苗種100億單位,有效修復海洋漁業資源、改善海洋生態環境,全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到8處,保護區面積2.56萬公頃,生態漁業養殖面積發展到60萬畝,年產值突破100億元。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入選國家級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,2021年底,在全省率先實現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全域替代、生活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全域覆蓋。如今的長島,多年未見的大葉藻、海蘿等藻類叢叢簇簇布滿海岸,白江豚、鯨魚等結隊現身,東方白鸛、斑海豹、黃嘴白鷺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,鮑魚等野生海珍品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出現不同程度恢復……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繪就。
乘風破浪,筑夢深藍。近年來,煙臺將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生動實踐:現代海洋漁業、海工裝備制造、海洋交通運輸等產業奮力實現突破;圍繞構建“一核引領、兩翼突破、七灣聯動”的陸海統籌發展格局,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、海工裝備制造之城、海洋旅游品牌之城、海洋環境優美之城。
激情水花,浪尖跳躍;發展浪潮,梯次奔涌。藍色的海洋,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煙臺人的無限期待和美麗夢想。
站在新的起點上,煙臺將匯聚變革力量,揚起“藍色”風帆,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更大“煙臺貢獻”。